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院概况 > 大事记

大事记

技术突破|凭一枚支架,治愈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9-11     作者:   分享到:

一向身体健康的王大妈最近感到头晕不适,于是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发现颅内竟然有一枚“动脉瘤”。

图1.bmp

颅内动脉瘤起病隐匿,较少引起临床症状,因此非常不容易被发现。往往那些未破裂动脉瘤,都是在检查其它疾病的同时,碰巧发现的。颅内动脉的诊出,必须做专门的检查,如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脑血管造影(DSA),我国的颅内动脉瘤发病率大约为3%至8%。

实际上,颅内动脉瘤的最大风险,在于它的破裂。一旦破裂,可以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有非常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对于那些经过评估后存在高破裂风险的,需要积极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

图2.bmp

↑开颅夹闭

图3.bmp

↑单纯弹簧圈栓塞

图4.bmp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图5.bmp

什么是血流导向装置?

血流导向装置又称为密网支架、血流导向支架,它是一种具有血流导向作用的血管内治疗系统,通过引导血流方向,使血流直接通过动脉瘤瘤颈,继而造成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减缓,促进动脉瘤瘤颈处的内膜修复,以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

该治疗方式革新了传统的治疗理念,由“填塞”转变成了“血管的重塑”,手术流程更优化、手术时间更短、手术安全性更高。

图6.bmp

↑与传统支架对比,血流导向装置有着更高的金属覆盖率。

图7.jpg

↑血流导向装置有良好的顺应性

典型病例1

图8.jpg

术前造影显示多发大动脉瘤

图9.jpg

半年后复查,显示动脉瘤已治愈

典型病例2

A.bmpB.bmp

3个月后复查,显示病灶已治愈

图10.jpg

脑和脊髓血管病组专家简介 纪祯龙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医学博士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10余年,师从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擅长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脊髓动静脉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等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致力于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图11.jpg

樊欣鑫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及基础研究10余年,师从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擅长颅内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硬脊膜动静脉瘘疾病的介入治疗与显微手术治疗。参与专家共识《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专家共识》的编写。致力于医工结合领域的研究,包括有限元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预测以及颅内外血管的解剖、发育、变异的研究。